风湿病学分会简介
1.现代风湿病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风湿病学的建立可回溯至1959年,当时风湿病学在我国完全是一空白专业。根据中国与前苏联的协议,国家派遣了当时任高级讲师的张乃峥教授,赴莫斯科前苏联医学科学院风湿性疾病研究所进修1年。1960年归国后他参与制定了当时国家科学发展规划中的风湿病学部分,并在全国最先建立了风湿性疾病门诊,以及类风湿因子、抗透明质酸抗体、粘蛋白、六氨基已糖及纤维蛋白原的检测。由于当时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及以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风湿病学未能在我国真正建立起来。
1978年张乃峥教授完成7年的援助越南抗美医疗任务后,立即酝酿筹建风湿病学专业,得到当时著名内科学专家张孝骞教授的赞许,并在国内其他著名医学家,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蔡醒华教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黄铭新教授等的支持下,终于在1979年正式在国内几家医院率先建立了风湿病学 临床专业及研究实验室,并招收了第一批风湿病学研究生。以后在国外进修归来的董怡教授、陈顺乐教授和施桂英教授分别积极参与了各个单位的风湿病学建设,并后续在他们的领导下,进一步推动了全国风湿病学的建设。在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风湿病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无论临床还是基础研究都迅速得到了发展。
2.学会成立及参加国际组织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于1985年成立,她的前身是1982年成立的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中的风湿病学学组。学会成立以后在全国积极开展风湿病知识普及和提高的工作,有风湿病专科的医院由最初的几家医院发展到全国各个省直辖市都有风湿病专科的局面。到2004年止,全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立了风湿病学分会或学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风湿病学的普及和发展。学会积极发展与国际的联系,于1988年与台湾分别加入亚太地区风湿病学会联盟和国际风湿病学会联盟,使中国的风湿病学走向世界。台湾学会命名为中国台湾风湿病学学会(Rheumatology Associ- ation of Taiwan,China)。
张乃峥教授1988~1996年任第五届亚太地区抗风湿病联盟执委会委员;
董怡教授1996~2000年任第七届亚太地区抗风湿病联盟副主席;
陈顺乐教授2000~2002年任第九届亚太地区抗风湿病联盟主席。
二、学会举行的重要学术会议
(一) 国内会议
1982年5月在北京举行了第一次中国英国风湿病学学术研讨会和全国风湿病学大会,同时在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中成立了风湿病学学组;
1985年5月在广西省南宁市举行了第一次(正式)全国风湿病学大会,正式成立了中华风湿病学学会,产生了第一届委员会;
1988年9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了第二次全国风湿病学大会;
1992年11月在北京市举行了第三次全国风湿病学大会;
1996年9月在北京市举行了第四次全国风湿病学大会;
2000年6月在北京市举行了第五次全国风湿病学大会;
2001年8月在贵州省贵阳市举办了第六次全国风湿病学大会;
2002年6月在辽宁省大连市举办了第七次全国风湿病学大会;
2003年11月在四川省成都市举办了第八次全国风湿病学大会;
2004年10月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了首届全国中青年风湿病学大会。
(二) 国际和香港澳门台湾会议
1988年中国英国风湿病学学术研讨会,这是中国第一次与国外合作举办的风湿病学的学术研讨会;
1992年11月在北京举行了中国日本风湿病学研讨会;
1993年在香港举行了香港风湿病学会议;
1999年4月在上海举行了第一届两岸三地的华夏风湿病学会议;
2000年6月在北京市成功举办了第九届亚太地区风湿学会联盟会议,除近800位中国代表参加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约2500人,提高了我国风湿病学在国际中的地位;
2001年11月在广州举行了第二届两岸三地的华夏风湿病学会议。
三、学术发展
学科建立之初,即研究建立和推广了若干风湿性疾病的基本实验室检查项目,如:抗核抗体谱的建立、抗双链DNA抗体和抗ENA抗体等,大大提高了对结缔组织病的临床诊断水平。随着对不同风湿性疾病的深入研究,对类风湿关节炎开展了APF、AKA、抗RA—33,抗Sa和抗ccp抗体的检查;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开展了抗磷脂系列,抗核小体抗体的检查和干细胞移植的治疗;对强直性脊柱炎开展了HLA—B27及其亚型,骶髂关节滑膜活检等,这些都反映了我国风湿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已和先进国家差距不大。现在不同单位重点对不同风湿疾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已进入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水平,涉及动物模型,发病机理,医学遗传学,实验治疗学等诸多领域,相信这方面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将日益缩小。
1984年起与国际风湿病学学会联盟(ILAR)合作,以后又与亚洲太平洋区风湿学会联盟(APLAR)合作。先后开展了中国几种主要风湿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痛风以及骨关节炎的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又自主的在国际上首次对干燥综合征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这些研究明确了这些疾病在中国的患病率和疾病特点,促进了我们对国情的了解,有助于政府今后对卫生工作的规划。
2003年开展了风湿病自身抗体检测全国范围内的质量监控活动,100余所医院参加,提高了风湿病自身抗体的检测水平。
学会于1995年创刊了《风湿病学杂志》,并于1997年11月批准改名为《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四、普及教育
风湿病学在我国尚属新兴的学科,从事该专业的医师不多,一般医生对这类疾病的了解也不深入,为提高各地医师尤其是内科医生对风湿病学的认识,从而改善对病人的诊断治疗水平,学会在坚持普及并在普及基础上提高的方针下,从上世纪80年代初迄今作了不懈的努力。开始主要在风湿病学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以后普及到各个地区,几乎每年都举办风湿病学讲习班和/或实验技术训练班。
上世纪90年代后,这些活动转向中西部,如1996年在包头市,1998年在乌鲁木齐市,2001年在贵阳市,2003年在广西南宁和青海西宁市等。这些学习班既传授基本知识和技能,也介绍国际发展趋势,再结合不少学员又参加了全国风湿病学大会和/或专题学术讨论会,其中又有人到重点风湿病学单位进修或作研究生,造就了全国各地风湿病学队伍和骨干力量。1986年出版了美国风湿病学概要一书的中文译本,大大促进了风湿病学在我国的传播。
1994年以后,多种我国的风湿病学专著相继出版,更促进了我国风湿病学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成立了各自的风湿病学地方分会。在培训专业队伍的同时,学会组织编写了几种面向病人的风湿病学科普读物,并利用媒体向广大群众宣传有关正确对风湿病的知识,以及组织与专家会面的病友会活动等。
20年来中国风湿病学的发展是卓有成效的,建立的基础是坚实的,临床诊断治疗方面已赶上了发达国家。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在风湿性疾病的基础研究方面,随着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的不断加大,学会将尽更大努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未来取得更快、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