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风湿网

2019风湿年会现场盛况播报,4000多名风湿同行齐聚美丽青岛!

来源:风湿界  作者:风湿界

 

5月30日,碧海蓝天、红瓦绿树、海风和煦的青岛,以其风华正茂的姿态,迎来了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四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的隆重召开。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北京协和医院李梦涛教授主持本次会议开幕式,并介绍了莅临本次会议的领导和嘉宾。包括中华医学会王大方副秘书长,山东省医学会包文辉会长,山东省医学会副会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教授,风湿病学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如董怡教授、施桂英教授、张奉春教授等多位老专家,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曾小峰教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各副主任委员,以及常委。同时来自中国香港和台湾的风湿病学会主席,APLAR候任主席Debashish Danda教授,APLAR副主席Yeong-wook song教授,美国、日本,德国等专家也来到此次会议开幕式现场。

 

 

李梦涛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

 

 

 
 
 

 

出席会议的部分专家和领导

 

首先,由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曾小峰教授致开幕词,曾教授说:“中国有2亿多风湿病患者,其中包括500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00万脊柱关节炎患者、120万左右的红斑狼疮患者,以及大约1600万痛风患者,当然还有很多风湿疾病及发病情况尚不了解。但据2015年统计,我们只有七千多风湿科医生,医生数量存在巨大缺口。但近几年,我们的学科受到政府和各位同仁的大力支持,到2018年,风湿科医生已经达到一万两千多名,从业人员和学科发展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最近,卫健委向全国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征求意见,要求在全国三级医院建立风湿免疫科,在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也将建立风湿免疫科,我相信,随着国家的大力支持,我们风湿免疫科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曾小峰教授致开幕词

 

 

 
 
 

 

接着,山东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丁峰教授致欢迎词,丁教授说:“山东省是中国第二人口大省,风湿病患者较多,本次全国学术会议在青岛召开,无疑将为我们带来一次学术大餐和思想盛宴,我们也将以此为契机,激励创新、开拓视野,为我国风湿病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丁峰教授致欢迎词

 

 

 
 
 

 

山东省医学会副会长、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教授发表讲话称:“以往我们认为风湿免疫科是一个比较小的学科,但今天到了会场以后,我真的见识到咱们风湿免疫学科的风采”。

 

 

董蒨院长发表讲话

 

 

 
 
 

 

山东省医学会包文辉会长介绍了山东省医学会的发展状况,并肯定了风湿免疫科近年来的迅速发展。据2018年分会统计数据,山东专门从事风湿病的专业技术人员已经达到1300多人,其中专业医师730多人,在全国位居前列,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提升态势。

 

 

包文辉会长发表讲话

 

 

 
 
 

 

中华医学会王大方副秘书长简要肯定了近年来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并强调:“我希望风湿病学分会能够引领广大医务工作者,突破专业瓶颈和壁垒,加强规范化诊疗、早期康复,以及随访干预等专业实践,不断提高相关临床专业的技术水平。”

 

 

王大方副秘书长发表讲话

 

 

近年来,随着风湿学科的迅速发展、风湿免疫专业医师的不断壮大,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的规模也在逐渐壮大。据曾小峰教授介绍,今年风湿年会的参会人数将突破4000人。本次大会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学科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指南解读、当前热点话题盘点及临床研究的分享和讨论。共设置12个分会场、几乎包括所有风湿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热点、难点话题,包括中医风湿专业、中西医结合风湿专业、综合内科专业、肾脏病专业、消化专业、呼吸专业、血液专业、皮肤病专业、神经病学专业、儿科专业、骨科专业、检验专业及临床免疫学专业等。让我们开始享用一场风湿病领域的饕餮盛宴吧!

 

5月31日上午的全体会议在主报告厅“中华厅”举行,包括8场学术报告和一场专题研讨会,下午的会议设置了7个分会场,会议主题包括APLAR专场、转化医学、血管炎与免疫吸附、骨关节炎/骨质疏松、干燥综合征及IgG4相关疾病、慢病管理与儿童风湿,以及“初心杯”青年医师演讲大赛第二季全国总决赛,几十场学术报告,其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无不让参会者感到震惊。另外,今年大会设立了亚太风湿病学学会联盟专场(APLAR专场),邀请了APLAR的候任主席、副主席和秘书长、包括台湾、香港的风湿病协会的主席,带来了风湿免疫学的国际前沿知识。鉴于篇幅有限,现介绍几场主要的学术报告,以飨读者。

 

- -

曾小峰教授介绍了中国风湿病学科临床研究的现状与挑战

 
 
 

 

作为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的主任委员,曾小峰教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中国风湿病学科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各种挑战,同时提出中国风湿病学临床研究未来设想,包括培育学科带头人、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和规范、促进规范诊疗与实践、建设免疫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中国风湿免疫学科的快速发展。

 

- -

来自印度的Debashish Danda教授介绍了印度大动脉炎的最新研究数据

 
 
 

 

教授分别从大动脉炎的临床特点和分类、致病机制、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影像学检测、疾病的评估和治疗等各方面全面阐述了大动脉炎目前在印度的研究。

 

 

Debashish Danda教授

 

-  -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杨念生教授介绍了《ANCA相关性血管炎诊治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临床将血清中具有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血管炎称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AAV)。临床中常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ELISA法测定ANCA,但是间接免疫荧光法敏感性高而特异性低,ELISA法特异性高而敏感性低,两者结合能提高疾病的诊断。当然,ANCA不仅是AAV的生物标志物,其与疾病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AAV起病比较隐匿,初期常缺乏特异性表现,易漏诊和误诊,所以风湿科医生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临床上针对产B细胞的靶向治疗和血浆置换具有较好的疗效。

 

 

杨念生教授作报告

 

-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杨程德教授报告了成人Still病炎症通路的调控与临床研究

 
 
 

 

杨教授从血清学、细胞和组织学方面证实巨细胞病毒(CMV)可以触发成人Still病(AOSD)的发生并可以导致疾病的复发,揭示了AOSD患者中性粒细胞产生NETs显著升高,并与疾病的活动度和炎症因子的水平呈正相关等一系列新的发现。诊断和治疗方面,发现AOSD血浆microRNA的表达谱与正常人和败血症差异显著,可以用于临床上鉴别AOSD和败血症并提出了新的AOSD临床分类方法,为进一步提高AOSD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

 

 

杨程德教授作报告

 

当然,本次会议的精彩内容不胜枚举,记者介绍的也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很多教授和专家都为大家带来最新最实用的研究报告,让大家收获颇丰。当然,我们的风湿科医生也非常好学,能容纳两三千人的大会主会场座无虚席,很多分会场更是人多的连门都挤不进去,可见我们风湿免疫科医生的学习劲头有多足。有这样一批不断创新的学科骨干,以及万千好学的风湿科医生,相信曾小峰教授所描绘的“风湿病学发展的春天”一定会更快更早的到来。

 
1559550760.jpg
1559550889.jpg
1559550862.jpg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中华风湿网”的文字、图片和音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中华风湿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华风湿网”。本网站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友情链接